8月下旬到10月初,钢材期货和现货价格的“断崖式”下跌,以及11月18日期螺、期矿分别跌破2500和500的重要心理关口,不仅使业内人士瞠目结舌,也使众多专家无言以对。是对新常态形势估计不足?还是中国钢市“气数已尽”……?一时间还真有莫衷一是的感觉。而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全面阐述新常态,对新常态进行定调,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应对全面解读,令各界为之一振。毋庸置疑,这既有利于“定分止争”消除分歧,也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由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深入学习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深刻领会“新常态”,要对钢铁业适应新常态进行再思考。
一、对经济“新常态”的再思考
(一)经济形势或将更加严峻
一直以来,业内习惯于把钢铁行业困境归结于三大原因:一是钢铁产能过剩;二是市场需求萎缩;三是原料要素涨价。对中央政府提出的“新常态”,也大都用惯性思维来诠释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想当然的刺激政策。
目前看来,这既是对问题认知的深度不够,也是对“新常态”正在进行时的长期性和严酷性认识不足。
1.内生性金融危机难以避免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毫无疑问,外因虽可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可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显而易见,重温毛泽东《矛盾论》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对我们辨识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和美国发生的变化及其趋势很有必要。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变化:1.经济全面复苏。美联储宣布11月1日起QE彻底退出,这说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过,基本进入全面复苏阶段,预计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2%以上;2.失业率大幅回落。美国失业率从最高时的10.2%,回落到当下的6.7%附近,并且有继续趋好态势;3.制造业增长迅速。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已从过去10余年的负增长、零增长或低增长,转化为正增长,而且2011年居然实现11.6%的高增长;4.金融杠杆率回归正常。金融机构的“真实杠杆率”从2007年之前的88倍,降低到了现在的12倍,低于全球平均14倍的水平;5.股指叠创新高。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次贷危机的6547点上升到目前的17895点,叠创历史新高。(金融危机后,欧洲的英国富时100、德国DAX30、法国CAC40等也均创了历史次高)
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变化:1.GDP增速逐年递减。从两位数高增长到7.5%左右的个位数增长,而且下行压力越来越大,预计明年下调到7%-7.2%;2.制造业活跃度越来越低。有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主动性增长的动力越来越弱,明显处于疲态;3.就业率前景堪忧。尽管今年以来服务业快速发育吸纳了大量就业,但如果第一和第二产业长期疲弱,后期就业势必堪忧;4.金融杠杆率越来越大。大量数据显示,我国的金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融资期限不断向着短期、更短期的方向发育;5.经济走向通缩。PPI连续32个月下降,而这一态势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上证指数从2007年的6124点,下行到今年最低1985点,11月27日在降息的刺激下,终于上冲到2621点的三年多来高位。
以上比较可见,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经淡去,以美国为代表的“重症”国家已经率先复苏。但我国经济在经过大力度抗衡后,各种矛盾凸显,明确显示振兴之路不仅任重道远,而且时不我待。
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我要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很难避免另外一场金融危机;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也在会上表示,目前全国找不到几个产能不过剩的行业。6月底我国总债务与GDP之比已经达到了251%,而这一数据在2008年只有147%。我国企业债务占GDP比重超过了120%,这在发达经济体中只有西班牙在这一数据上高于我国。
更值得关注的是,8月份经济数据公告后,IMF、高盛、巴克莱等国际金融机构等相继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高盛宣布,将今年4季度增长预期从7.2%降至7.1%,将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率从7.6%降至7.1%;9月2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题为《全球金融灾难的10个警示征兆》的文章,把“中国经济减速”列为“十大警示征兆”的首位。另外,林毅夫、高善文等“死多头”的观点突然倒戈等等,均反映出中国大陆内生性金融危机正在发生,中国钢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可能更加严峻的现实。根据历史上世界金融危机运行周期和特点,结合我国特色经济和既定目标认为,本轮经济调整时间估计需要相当的时间,才会重新步入上行轨道。
2.经济刺激效应正在逐步弱化
从历史数据看:1990-1999年的十年间,我国一共新增贷款7.94万亿,年均新增为0.79万亿元;2000-2008年九年间,我国新增信贷22.76万亿元,年均新增贷款迅速上升到2.53万亿元;而2009-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新增信贷为42.1万亿元,年均新增贷款更是猛增到8.42万亿,一些年份甚至达到了近10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80个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包括24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0个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8个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项目,36个清洁能源项目,2个信息基础设施项目。有关方面估算,仅发改委项目全部投资就在万亿元左右,而各省市自治区的投资规模早已超过10万亿元。更为注目的是,央行的SLF、MBS、PSL和MLF等定向放水,以及长期调控的房地产全面“松绑”已成燎原之势等等,均反映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态势。
然而现实是,强刺激也好,微刺激也罢,市场仿佛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激情,都以淡定以对。这既说明,市场参与各方已经相当成熟,但也表明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全面弱化,实体经济的“抗药性”显著增强,当然更说明经济形势确实是相当严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随着改革推进,对利益关系触及越来越深,要有足够思想准备,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
3.部分“红利”或成压力
国企红利、人口红利等一直被业内看好,但时过境迁,憧憬中的红利可能已经消失,或者成为压力。
国企红利基本消失:9月1日人民网报道,世界500强公司在2013年间,共有50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中国大陆16家公司跻身其中,亏损总额高达人民币377亿元。这16家公司全为国企;同日,人民网刊出《上半年2030家上市公司获政府补贴,中石油蝉联补贴王》,文中透露,截至2014年4月3日,中国共有193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报,其中获得政府补贴的公司有1350家,占比高达70%,补贴总额为716亿元。其中,中石油又一次以51.74亿元的天量补贴,雄踞十大补贴榜首位,而中石化获得的补贴为7.9亿元,位居第四。近十年,“两桶油”共获得政府财政补贴1258.83亿元。更严峻的现实在于,政府补贴上市公司的数额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2010年为400亿元,2011年为470亿元,2012年为564亿元,2013年为716亿元)。可见,世界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亏损排行榜中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是国企,长期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的“补贴王”,绝大多数也是国企。因此,期盼的国企红利可能已经消失。
人口红利或成压力:人口是一切财富之源头和归宿。上世纪50至80年代初的中国人口生育高峰,带来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人口红利。但由于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老龄化到来得非常的剧烈和迅猛。严峻的问题还在于,城镇化导致生养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更使中国人口生育率已处在世界最低行列,远远达不到2.2的世代更替水平。虽然目前有“单独二胎”政策,但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生育意愿明显下降。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只有27.16万对,已批准24.13万对,仅占符合条件的单独夫妻数量的2.5%。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也将由目前的14.8%逐年增加到本世纪中叶的35%左右。虽然,养老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但问题是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其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而近几年劳动力的大幅下降已对经济增长构成了较大挑战。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红利或已成长期压力。
(二)钢铁低速低需低价态势长期存在
由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导致钢铁供需同步调整势所必然。
低速。虽然过去几年,需求增速与粗钢产量的增速没有同步下降,但却导致了钢铁供需失衡的情况有所加剧。从今年开始,我国粗钢产量的增速已经由去年的7.5%左右,下滑到目前的3%左右。这既反映出,供应增速正在逐步回调至与需求增长大体相适应的区间。也反映出,去年开始的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降的实际。所以,从供应方面看,中国钢铁行业已经不具备粗钢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的动力和条件。未来,粗钢产量低增长,甚至个别年份的负增长,或将成为钢铁行业供应面的新的必然趋势。
低需。从我国各主要产业的实际发展看,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投资增速的下降,基建和房地产行业增长规模明显收缩,这与全国第二产业的总体回落基本同步。而我国钢铁等大宗原材料行业的需求增速逐步下滑,从此前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变为5%左右的中速增长也与宏观经济大环境基本适应。但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钢铁行业需求增速不断回落,已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本身就意味着,钢铁行业已经开始进入阶段性的峰值平台区域。因此预计,至少三、五年内,钢铁行业整体需求增速将放缓至1%-3%的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而以单位GDP耗钢材计算的需求,势将由于货币超发和贬值,成为新常态经济下钢铁需求的新特点。
低价。今年以来,铁矿石、煤、焦、铁合金等,已经完全进入买方市场,且价格向下调整或还未到位。后期,钢铁原材燃料在比当前更低的价格水平上小幅波动并下移,或将成为钢铁原材料价格的新常态。但从价值规律和运行轨迹看,铁矿石、煤炭和焦炭的价格由于基数较低、价格弹性较差,进一步向下调整空间已经比较有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如果币值不出现大的变化,曾经的历史高位将一去不复返。同理,钢材价格很难再回到历史高位。因为经过“战火洗礼”后的中国钢铁业,运营环境将更加规范,参与各方运营水平将更加高超。所以,期望钢材价格也能“与时俱进”根本不现实,奢谈或大跨度的对钢材价格进行回忆对比分析,不仅意义不大,而且还很容易引发误导、误判、误操作。
由此认为,新常态下,钢铁的低速、低需、低价将长期存在。
二、钢铁业适应“新常态”的再思考
尽管宏观经济形势或将更加严峻,尽管钢铁业的低速、低需、低价将长期存在。但是我们仍然认为,钢铁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可以看好,在钢铁产业链上耕耘的优势企业定有发展机遇。
1.中国钢铁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工业化进程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6.1%,人均收入在全球排80位以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尚未完成,这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因此,虽然我国2013年人均粗钢产量达573kg,接近美国1973年达到的646kg的峰值水平,但与韩国1024kg的峰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峰值后发达国家的粗钢产量仍在缓慢增长。因此可以预见,即使我国大陆粗钢产量在2018年左右达到相对峰值,但钢铁需求的总量仍将保持平缓增长。毕竟我国的中西部,以及包括地下管网在内的城市管网、道路交通等还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用钢水平看,我国的潜力更是不可限量。尤其是钢结构建筑这座“宝藏”,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挖掘。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高于50%的钢结构建筑比例相比,我国的钢结构建筑占比还不足10%。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境,部分化解产能过剩的痼疾,还可以“藏钢于民”,充当国家钢铁战略储备库等,是极好的“一石三鸟”之举。
如果,再从人均公路和铁路里程、人均公用设施、人均汽车保有量等比较指标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由此可见,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强钢之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如影相随。
2.钢铁产业链洗牌有利优势企业做强
钢贸企业间的洗牌两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信息显示,债务缠身和竞争劣势的企业已经陆续出局,这一比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约占40%左右,其它地区占20%左右。同时也有信息表明,这几年虽然过得艰难,经营规模和销量也有所收缩,但胜出的优势企业经营情况大都不错,盈利水平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更加值得赞赏的是,大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企业特点、适应新常态、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钢铁企业间的洗牌确切讲是从今年开始的。有数据显示,关停退出的主要是规模较小、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环保压力较大的民营钢企,且以河北唐山地区为主。规模较大的川威、海鑫、西林等民营钢企貌似在退出途中,但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部分规模以上国营钢企虽然衰相毕露,但真正退出似乎还难有定论。
尽管如此,我们从新一届政府治理国家的能力看,钢铁行业的“疑难杂症”有望得到比较好的“医治”,这点从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可以坚信。因此可以认为,随着经济衰退加速和明年环保压力的加大,势必成为钢铁业洗牌的催化剂,从而加速劣势企业的退出和钢企之间的资产重组。由此研判,今后几年钢铁产业链的洗牌,一定会使砥砺前行的企业显著做强。
3.新常态需要用非常态思路应对
“新常态”,不仅是中央政府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实际上也是向全国发出中国经济进入周期性下行的警示。因此,必须对经济新常态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酷性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准备,以主动适应新常态,智慧应对新常态,在新常态中“闲庭信步”。
基于此,非常态思路:一是要抛弃想当然政策救市的幻想。以往经济数据一下行就想到政府一定会出台刺激政策救市,现在看来,这不仅是对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掌控能力缺乏信心,也是长期惯性思维的结果,必须坚决抛弃!非常态思路就是要更新观念,深刻领会新常态的精髓,特别是在思想上要首先适应新常态,在行动上要超越新常态步伐;二是不必对一些公告信息和数据过度解读。新常态期间,大多数经济数据都会有所调整,同时政府也会实施些定向调控或“滴灌”措施,这是既是规律,也很正常。但如果过度解读,不仅会使信心缺失,而且也会一些导致错误行为,对企业运营不利。因此,针对新常态中的一些变化首先是要淡定,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避免“见风就是雨”的妄加推断;三是“新常态”需要用新措施来应对。应对市场,各企业大都有适应自身特点的应对措施,包括“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现期电结合组合式经营”等等。但这些常规措施似乎还不够,应对新常态还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元素,这个新元素或许就是适应企业发展、适应新常态形势,能够在新常态中克敌制胜的元素。
三、新常态环境下的钢势预判
鉴于新常态环境下,钢铁业低速、低需、低价态势将长期存在,为此对相关经济环境指标和钢铁供需数据预测如下。
(一)2015年相关经济环境预测
1.促进公平类改革政策将加速推出。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2015年促进公平类系列改革政策将加速推出,包括财税改革、国企改革等,并分别对应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要素公平交易、加强收入公平分配等三大类。
2.GDP增速或下调至7%-7.2%。今年7.4%左右的GDP增速,前三季度的新增就业就达到了1082万人。目前单位GDP增速对应的就业人口接近200万,这意味5%以上的GDP增速就足以完成每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因此,在此思路下,明年GDP指标定位在7%-7.2%的概率较大。
3.CPI目标或下调至3%。今年CPI目标为3.5%,而国统局的CPI仅为2%左右,为避免印象上的全面通缩,预测15年CPI目标或会下调至3%。
4.基建投资增速或在20%左右。15年PPI可能依然是负增长,这预示地产投资将继续减速。因此,基建投资仍将是稳增长主要抓手,预计明年有望保持在20%左右的高增速。
5.M2增速或下调至12%。M2目标的制定通常与GDP和CPI目标有关。若GDP和CPI目标均小幅下调0.5%,那么15年的M2增速目标也将同步下调至12%,预测15年M2总量将达到138万亿左右。与此对应,人民币将继续内贬3%左右。
6.存款利率和准备金率或下调1-2次。同时,逆回购、PSL、SLF、MLF甚至LLF等各类货币投放工具均会继续使用,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增加流动性。
(二)2015年钢铁市场基本情况预测
1.钢铁产业链洗牌将继续加速,胜出企业市场份额或将顺势扩大,经济效益有望进一步改善。
2.预计2015年粗钢产量8.4亿吨左右,同比增长3%;钢材产量9亿吨(扣重材),增长3%;钢材表观消费(扣重材)8.3亿吨,增长3.3%;钢材出口8500万吨左右,钢材进口1300万吨左右,进出口均较2014年略降。
3.铁矿石进口9.7亿吨左右,较2014年增加5000万吨左右,全年铁矿石进口均价70-80美元/吨之间(62%澳矿)。
4.钢材价格波动幅度较2014年明显收窄,同时价格中枢较2014年下移10%左右。其中,板材市场表现或好于建筑钢材。
5.焦煤和焦炭价格总体运行平稳,市场波动幅度比较有限。
6.2015年主要钢材和炉料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变化区间预测表。
综上所述,虽然经济新常态下钢铁业的经营环境更为严峻,运营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考验。但我们必须真诚面对过程中的艰难和必须的代价,因为任何罗曼蒂克式的,田园牧歌式的转型发展从来只存在于作家的幻想之中。由此觉得,结语还是用“业可进而不可退气可鼓而不可泄”等励志名言比较妥帖。
11-28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CNC machine tools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tools are a typic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product that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advanced skills such as computer skills, active control skills, lateral measurement ski
09-19
Those who know how to draw messy patterns
Those who know how to draw messy patternsRandom pattern drawing is a type of irregular and inconspicuous matte wire pattern obtained by rubbing the aluminum plate back, forth, left, and right under th
09-19
Normal failure and early failure of wire drawing molds
Normal failure and early failure of wire drawing moldsDrawing dies are used in many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natural wear or slow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atigue cracks due to conflicts are considere
04-18
Jiangmen Wire Drawing Factory: How to easily control the speed of the wire drawing machine
The wire drawing machine system has a high demand for speed control. For a mechanical equipment wire drawing machine manufacturer, this control system can provide a very accurate and lubricated lin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