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2012-05-10 988

“在世界经济发展低迷的今天,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5月8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国际钢铁协会会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表示,“只有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世界钢铁工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是发展趋势

钢铁产业作为世界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面临着来自资源、能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例如,一吨钢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消耗600公斤~800公斤煤、3.8吨水,同时要产生1.7吨二氧化碳,还包括一些废渣和污染物。

据统计,在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的煤炭采储比已由2002年的204年降低到2010年的118年,全球铁矿石的埋藏品位已由2002年的52.3%降到2010年的48.3%,高品位铁矿石开采量较大,使得世界上铁矿石的储备大幅度降低。钢铁业的发展会不断造成世界不可再生资源储备降低,也给自身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从1949年到去年,累计生产了65亿吨钢。根据日本、德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达到顶峰状态时的人均用钢量测算,中国要发展到这样的程度,预计还得生产77亿吨钢。

因此,今后较长时间内,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世界钢铁工业仍会处在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世界资源环境也会带来持续压力,钢铁工业必然面临新的选择。

张晓刚指出:“只有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世界钢铁工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实现绿色低碳应加强四个方面工作

张晓刚认为,钢铁工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新产品开发,降低钢铁产品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重点开发汽车、建筑结构、高性能船板、桥梁、石油管、压力容器、工程机械、特钢等品种,使产品满足轻量化、高性能和长寿命、高强与超高强、细晶和超细晶钢等功能要求,加快先进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的研究步伐。例如,在过去5年~10年中,国际钢铁协会组织的现代汽车项目使每辆车的车重降低了15公斤。

第二,加强工艺技术研发,降低钢铁产品制造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炼铁方面,抓好高炉低成本与高效节能、低碳炼铁、劣质资源利用、烟气脱硫等技术;在炼钢方面,抓好洁净钢冶炼、转炉高效吹炼、氧化物冶金、高效连铸和近终形连铸、钢铁纳米等技术;在轧钢方面,搞好高精度、高速无头柔性轧制技术;在钢铁生产过程方面,加强形变、相变与析出的综合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

针对有人说“钢铁是夕阳产业”的言论,张晓刚表示,IT和其他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钢铁工业在材料、基础性能、相变、形变和对钢的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机会。“只要利用好周边专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机会,在交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钢铁工业便不是夕阳工业。”张晓刚说。

第三,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坚持技术创新,降低钢铁行业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围绕钢铁产品的生命周期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实现铁素资源和能源循环、水资源循环、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绿色发展,搞好高效节能、资源高效利用、钢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绿色技术开发,推进钢铁产业“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管理”的发展步伐。

第四,提升产业价值链系统效能,推动多个领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加强与合作伙伴、销售商、供应商间的协同合作,发挥产业价值链整体效能,提升竞争力。

鞍钢鲅鱼圈实践绿色发展

张晓刚介绍,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坚持倡导低碳经济,遵循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生产过程,建设成集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社会大宗废弃物的处理与消纳功能于一体的清洁钢铁工厂。其中,鲅鱼圈基地在节能和能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尤其值得推崇。

“钢铁是世界上最具循环意义的产业,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钢铁绿色低碳技术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张晓刚表示。

据张晓刚介绍,在系统节能方面,鲅鱼圈基地以信息化为平台,把信息流、物质流和能源流有效结合起来,让铁素有序流动,以最小的能源流动推动整个钢厂的能源管理、生产管理,从烧结到炼铁、炼钢,再到轧钢,实现系统节能3%~5%。在工艺技术节能方面,鲅鱼圈采用了干法除尘、自动化炼钢、蓄热式加热炉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建立CMC(煤调湿技术)、CDQ(干熄焦技术)、TRT(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煤气锅炉发电等覆盖全流程的余能余热利用设施,实现能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吨钢综合能耗达到560千克标煤。

在能源循环利用方面,建立覆盖全工序余热余能回收系统,实现煤气、蒸汽的零放散。在没有自己的火力发电厂和其他发电厂的前提下,鲅鱼圈钢厂利用CDQ、TRT余热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实现了自发电比例达到75%。通过风力发电,每年节约标煤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9万吨,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了2.5%。通过光伏的使用,节约了标煤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在水循环利用方面,鲅鱼圈通过海水淡化,每天为钢厂提供12000吨的生产用水,把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引到钢厂,利用三级阶梯降低新水消耗,实现了指标优化,水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8%,吨钢耗新水降低了0.65吨。

在次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鲅鱼圈通过建设企业内部、社会循环经济利用链,含铁的杂料实现了100%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9.8%。

据介绍,鲅鱼圈钢厂在这些投资回报率较低的项目都实施之后,虽然今年1月~2月份亏损,但在3月~4月份实现了盈利。“这是一个突破,所以不能说清洁能源消耗量比较大、投资比较高、回报期比较短的设备就一定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张晓刚说。(郭小燕 曾巧巧 来源:中国冶金报)